首页 > 最新动态 > 两会进行时:代表履职故事「中机企协大国工匠风采」
最新动态
两会进行时:代表履职故事「中机企协大国工匠风采」
2025-03-04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全国人大代表

大国工匠分会成员






鹿新弟多份建议助推拓展技能人才发展上升通道


孙景南给予技能人才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成卫东:为智慧港口建设添砖加瓦


刘平:提高一线技工待遇 鼓励年轻人进工厂


孟祥忠:打通技能人才培育的“最后一公里”


杨永修:将职业本科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


鹿新弟:

多份建议助推拓展技能人才发展上升通道





“我是一名在生产一线工作了37年的技术工人,我履职调研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我最熟悉的企业车间,工作之余经常与工友交流谈心,充分调研产业工人的所想所盼,‘就地取材’了解民声。”                

 ——鹿新弟

鹿新弟是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目前在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6DV车间工作,从2018年起,担任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中唯一的产业工人委员。7年来,用2个议案、53条建议做好技能工人的“代言人”,在他的推动下,技术工人“八级工”制度、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政策顺利落地,技能人才的发展和上升渠道越来越畅通。

025aadecbf28f7f6e5b286dae849ee6.jpg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鹿新弟眼中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扎根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鹿新弟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那天起,就牢牢把这份责任挑在肩头,下决心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与使命。

辽宁是老工业基地,产业工人非常集中,履职8年来,鹿新弟深入基层,走访上百家企业,听取广大职工心声。一次,为了解职工的晋升通道存在的问题,他到大连20多家制造企业进行实地摸底、调研,整理形成了上百份座谈、调研记录。他作为大连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出席会议时,也时常抓住机会与参会者调研情况,并及时记录下来。

他真正成为了产业工人的“贴心人”,为他们的利益鼓与呼,对于一些带有共性、普遍性的问题依法提出建议、议案,推动问题从制度、政策层面上解决。


孙景南:

给予技能人才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中机企协大国工匠分会成员、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电焊工、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孙景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将建议:构建需求导向型产业工人技能培养体系。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孙景南表示,作为一线工人代表,她最关注的还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问题。

image.png


孙景南表示:“我今年将建议,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构建需求导向型技能培养体系。”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定期发布紧缺工种目录,对职业院校新设专业给予重点补贴;实施“技能升级紧急计划”,对转岗工人提供全脱产培训,并有条件地向企业提供培训补贴。

孙景南建议,重构职业发展制度,如在重要岗位招录中,单列20%的岗位面向高技能人才;对攻克关键技术的技能人才,给予成果转化收益相应比例分成;允许技能人才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创业;推动荣誉体系重构,将“大国工匠”纳入相关人才计划。她还建议,在中小学开设“职业启蒙课程”,组织学生每学期进企业,开展8小时实践体验等。

在孙景南看来,给予技能人才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体面的薪酬待遇,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我相信,未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将日趋完善。年轻人只要肯钻研、肯开拓,走产业技术工人这条路,也可以有很好的发展。”


成卫东:

为智慧港口建设添砖加瓦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参与了天津港集团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通过积极探索大模型加编程、个人数据助理、客服助理、办公助理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天津港正加速港口行业大模型PortGPT的研发,推动人工智能与港口行业深度融合。

传统港口数字化转型一直是成卫东代表关注的重点。去年以来,他围绕智慧、绿色和枢纽港口建设持续展开调研。在调研中,成卫东代表发现,传统港口作业不仅能耗相对较高,而且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作业效率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

推动港口自动化设备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必答题。成卫东代表说,“作为天津港AI训练师的组长,为了紧跟天津港智慧港口建设高速发展的步伐,我报考了人社部授权开设的‘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班。经过学习,熟练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对传统产业工人与前沿科技的对接融合有了全新的认识”。

1b64414af24347ea13bfb7ea37908e6.png


成卫东代表说:“现在,我更关注‘培育和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相关话题,将努力挖掘出更多创新点,为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面对新的职责和使命,成卫东代表没有躺在传统行业的功劳簿里,他用行动告诉更多从业者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用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为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建设添砖加瓦。

在他看来,基层的痛点就是代表履职尽责的方向。只要怀着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心,用“二次创业”的决心和耐心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这些痛点和难点就能找到解决方案。


刘平:

提高一线技工待遇 鼓励年轻人进工厂





“厂里95%以上的数控加工设备我都能玩转。”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他的足迹不是在工厂生产和研发一线,就是在履职调研的现场。

image.png


在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刘平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38年来,为掌握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他总是长期泡在车间里。别人眼中的“老大难”,都成了他的绝活儿。

“这一年的履职,让我更深刻地领会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刘平说,他要继续注重实地调研,在调研中倾听民情、反映民意,以接地气的好建议发出“好声音”。

“这次上全国两会带去的建议就是建立技能人才薪酬待遇提升机制。”刘平说,要切实提高一线技能工人的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技能人才的薪酬增长机制,让技能人才与管理者的薪酬、地位相对公平,让技能人才真正沉下心在一线技能岗位干出一番事业。

同时,他还建议相关职能部门严格落实国务院颁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不能让用人单位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对违反条例的用人单位,除支付劳动者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外,用人单位还应当按照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加大对企业执行社会保险法的检查力度,对违反社会保险法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惩处,避免各种的推诿和钻政策的漏洞,保障技能工人的合法权益。


孟祥忠:

打通技能人才培育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新航机加一分厂钳工孟祥忠第二次参加全国两会,作为广大一线航空产业工人的代表,在去年“加快职工队伍的培养”建议的基础上,今年他将重点围绕技能人才培育政策出台后的落地与实施积极建言献策。

据孟祥忠介绍,相关部门对自己去年的建议进行了回复,并且在积极推动建议的实施。例如,人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通知》;全国总工会印发《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推选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的通知》,决定在2024年推选200名左右大国工匠进行培育等。这让他充分感受到了国家对技能工人发展的重视与厚望。

f7ba8c9e25fa39ae75e6423aec2df6e.png


“目前国家部委层面,针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文件已达到100多个。虽然我们能够看到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正在逐步增多,但在实际工作中转化效率不高,亟待打通人才培育的‘最后一公里’。”孟祥忠坦言,“最后一公里”指的是政策落地、用工需求没有与工人技能提升、思想转变完全对接上,其原因存在于基层工人对政策措施的不了解和不关心,还有一些情况是即便基层工人了解了一些政策,仍感觉距离自己的现状过于遥远,认为自己享受不了政策的红利。

孟祥忠认为,打通技能人才培育的“最后一公里”离不开生产单位、企业与产业工人的共同努力。

孟祥忠建议,各单位、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与相关政策,以技能比拼的形式为一线工人提供一个能“初露头角”的机会,同时以竞赛的形式让工人们真正了解自身岗位需要掌握哪些技能、自己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杨永修:

将职业本科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





“我今年的建议是将职业本科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提高社会对职业本科的认可度。”全国人大代表、一汽集团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image.png


作为从职业院校毕业、在一线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代表,杨永修十分关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在全国两会上为职业教育建言献策。“推动职业本科发展、完善职教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战略的重要手段。”杨永修认为,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

在工作和调研中,杨永修发现,目前职业本科院校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与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相匹配的政策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办学定位、发展方向、人才培养、就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还需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职业特色和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对此,杨永修建议,尽快启动面向职业技术大学高水平建设的“双一流”或“新双高”计划,将职业本科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教育部、财政部出台配套相关政策,加快推动职业本科大学完成体制机制改革。此外,还要推动政企共建职业本科大学,充分发挥政企协同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鼓励企业参与办学,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培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统筹科产教一体化发展,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END—





引领 · 服务· 创新· 聚源







扫码关注我们吧

会员服务电话

13601330659


欢迎投稿~

xiewei@cmma-jx.org.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